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大批高校告别4年制,本科“加速”意味着什么

  不久前,哈尔滨工业大学2022级本科生丁婧雯的名字刷屏了——她仅用3年时间便完成了本科全部课程,顺利通过论文答辩并毕业。这似乎与我们传统印象中“本科至少读4年”的“铁律”发生了冲突。

  此外,天津大学、东北大学等49所高校也纷纷调整了部分专业的修业年限,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则宣布从2025年起,部分专业将试行“3 X”弹性学制。“高校告别‘4年制’时代”“本科读3年或将成为常态”等成为霸榜话题,引发了社会多方热议。

  本科“3年制”时代真的要到来了吗?它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图源|图虫

  “告别4年制”的本质是推行“弹性学制”“改良学分制”。实际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经试行。只是,经过多年探索和完善,高校如今都十分默契地加快从“学年学分制”到“完全学分制”的转型,即不再“一刀切”式的固定学习年限,只要修满学分,就允许学生在3年内顺利毕业。

  “调整”学制,不仅仅调整的是“学习时长”,还在推进接轨国际高等教育(如3年学制的英国、灵活学分制的美国等),更在对各类教育要素进行“集成式”革新。具体来说,其利好性和务实性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顺应政策创新导向。随着知识体系更新换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职业规划也愈发多元,单一的“4年制”逐渐显现出局限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要求“以学分积累作为学生毕业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从政策导向来看,高校“告别”传统4年制的深层次目的是“重新定义本科教育”,避免陷入僵化静止、原地踏步的窘境,以“改革”释放更新育人观念、提高培养质量的强大活力,进而让学生学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

  赋能个性自主学习。变动学制的核心是赋予教育更多可能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弹性学制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而这有赖于多元灵活的培养手段。有的高校为了配合学制缩短态势,大力推进自由选专业、选课程、选教师,导师制、学分互认制等模式,或者开辟“3 1 X”(本科3年 衔接培养1年 研究生阶段)、“本—硕—博”贯通培养、学院制培养等多条路径,缩短培养总时间。这样一来,制度变革让学生得以从“齐步走”转向“自主走”,可以根据人生规划为自己量身打造学习方案,在充满“自由度”的空间中书写与众不同的学习篇章。

  精准捕捉社会需要。当下,部分本科教育与社会脱节,衍生了“学历不等于能力”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推进学制改革成为从“4年磨一剑”转向“按需铸利刃”的新范式。明确试行“3 X”弹性学制的高校,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实践类课程在整体教学体系的比例,并注重与企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实际上是通过课程“挤水分”“添干货”,让学生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掌握过硬技能、扎实功底。可以预料到的是,学制的变化有望让学生更能快速进入职场,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抢占先机,实现“做中学”,进而为未来职业发展争取更多时间。

图源|观威海

  缩短学制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专业差异化调整、学分制改革等一系列教育创新紧密相连。这些举措旨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但同时也面临着怎样平衡教育质量和时间成本的压力。

  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引导学生“丰满自我”,而非“抢跑”。但一些学生可能会“赶进度”,将学习的真正价值异化为获取“高学分”。这种工具思维一旦蔓延开,可能会导致课程选择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即易获得高学分的课程人满为患,而部分“虐课”则面临选课人数不足的危机。

  当学制压缩成风,学生被推上冲刺之路,知识“容量”在短时间内挤压装填时,学生是在被“锻造”还是被“磨损”?有的高校要求学生在“三年内修够160个学分”,致使在课程数量的膨胀、知识的庞杂、时间的紧张下,学生陷入忙碌与焦虑中。这也催生了不少担忧情绪,比如“少读一年真的能把知识学深学透吗”“提前毕业的学生会不会给其他人造成心理压力”等等。

  有的家长质疑按照学年收费的话,标准较为透明。而如果按照学分收费,会不会存在“重复收费”“高额收费”的问题,可能会对一些普通家庭造成负担。还有的人认为“过去常说专科是三年制,如今本科也挤进这个行列,未来会不会让本科含金量大打折扣”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学制改革过程中加以正视的。

大批高校告别4年制

  “告别4年制”释放的信号在于:高等人才培养正在转向“精准培养”。而作为一项关乎莘莘学子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推进本科教育实现变轨超车,还需要在教育要素上进行优化完善。

  坚持打造“金品”课程,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想要在学生步伐不一的情况下达成“教育提质”的目标,则依赖于“金品”课程的内容输出和教师的高密度引导。比如,有的高校开设上千门精品课程,吸引了数十万余人次的自主选课,折射出只有“摒弃水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配置,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反之则容易让“告别4年制”陷入“价值空心化”“形式主义化”的窠臼中。

  坚持循序渐进、梯度改革,满足差异化需要。不少高校在实施“完全学分制”改革时,都倾向于把“最快3年毕业”作为亮点。实际上,能够“3年毕业”的还是少数,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然而,部分学校在改进学制的过程中有“冒进”的苗头,提出了到2030年前“一刀切”实施“本科三年”的想法。对大部分学校而言,更重要的还是结合学校培养特色来“因校制宜”,毕竟动物医学专业学制“不减反增”已然说明弹性学制并非只是向下“压缩”,同样可以“增重”、延长化。

  建立健全配套政策,进一步破除制度壁垒。本科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实现“成人”与“成才”的协同。但不少高校在打破“4年制”的传统时,还面临着制度上的壁垒。比如,虽然部分高校试图打破专业择定“一选定终身”的缺憾,但“转专业”仍旧面临一些隐形障壁,导致学生的“自由学习权”受到压制;不同院校同一专业采用不同学制,可能导致学生在考研、求职等过程中遭到“误解”。这些问题都还有待通过制度对接和优化来加以解决。

  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时长加减法”,而是要以新范式实现新进展。未来,当越来越多的高校探索深化“新学制”时,我们或许能够更加精准地回答好“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问题。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ID:sdxcweixin)丨主播:袁硕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东宣传

【精彩回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