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关键证人被火化,《以法之名》"尸体误烧"操作漏洞百出,法治剧应该守住法律尊..
- 更新日期:2025-07-03
- 查看次数:1
天凉娱乐,为你带来第一手的娱乐快讯。
让我们来看看,今天又有什么热点消息吧
深夜的殡仪馆走廊,灯光惨白。
火化工雷广发推着三辆遗体转运车,故意制造碰撞。而在这一场混乱中,乔振兴的遗体被送进焚化炉——
这位关键证人的尸体,在指导组即将二次尸检前"意外"化作灰烬。
当平山分局副局长孙飞用"工作人员醉酒失误"解释这场离奇事故时,有殡葬专业的网友发出了疑问:
"这么假?编剧是真没去过火葬场吧?”
01 剧情重现:火化场惊现"误烧"闹剧
在《以法之名》第12集中,反派为掩盖乔振兴被虐杀的真相,买通了殡仪馆赌徒员工雷广发。
这个欠债累累的火化工假装宿醉未醒,用推车撞击遗体转运车来制造混乱,最后结果就是导致乔振兴遗体被"误烧"。
更荒诞的是警方调查结论:平山分局副局长孙飞面对市公安局长许言午的质疑,面不改色说出"当天火化量大""监控缺失""员工醉酒"等一堆废话,最后以一句方言"寸到家了"将这场事故盖棺定论。
当许言午将这份报告递交给检察官李人骏时,李人骏的话倒是是剧里少有的清醒:"火葬场每年误烧几个人啊?怎么就轮到乔振兴了?!"
很明显,这里面有猫腻,而李人骏一下就老练的察觉到了。
02 全民找茬:漏洞百出的火葬场"神操作"
虽然这里面的剧情暗线比较多,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
通过在殡仪馆工作的网友的细心整理,我们可能看出这一段剧情的bug有以下几点:
槽点一:违背基本火化流程
在现实中,一具遗体的火化需经三重保险:家属遗体告别、签字确认、亲眼见证入炉。
但是在《以法之名》的剧中却让赌徒员工轻松调包,虽然这样可以衬托出背后势力的一手遮天,不过如果是现实之中就绝不会被轻易的息事宁人。
槽点二:无名尸也需严格程序
即便假设乔振兴被伪装成"无名尸",但实际操作中无名尸体的焚化仍需领导现场比对照片、签字确认。
至于买通基层员工就能烧错?从业的网友直言:"真这么干,涉事领导职业生涯直接终结"。
虽然殡葬口子上的领导可能确实没有什么权力,但是这样的下马也不是什么小事情。
槽点三:漏洞百出的"善后"逻辑
在剧中,反派选择在指导组即将尸检前精准"误烧"关键证据,警方调查却仅用"巧合"搪塞。
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当许言午局长面对明显漏洞却选择"相信"时,我想但凡是个明眼人都能感觉的到里面有猫腻。
03 现实:真实案件中的遗体管理之殇
虽然,现实中的遗体管理乱象远比剧中更触目惊心,但是哪怕管理混乱,其结局也从不会如此儿戏:
2023年青岛即墨中医院,赵女士丈夫遗体未经同意被当作"四川逝者"火化。
虽然医院解释"遗体摆放位置相邻导致混淆",但家属发现:火化单上竟有伪造签名。
同年在安徽全椒县,有两位老人的骨灰在殡仪馆被混合装罐。
家属捧着混入他人骨灰的盒子悲痛欲绝,虽然当地政府只能以合葬草草收场,但是这件事情也在当时冲上了热搜。
这些真实案件暴露的核心问题:遗体身份核验制度形同虚设、签字流程走过场、监控覆盖不全。放在哪个地级市都是一场轩然大波,无论是政府和相关检查组都会对这类事件严肃调查。
而编剧却将将这类的严肃议题简化为"赌鬼员工撞车调包"的闹剧,真的是强行给剧里的人物降智。
04 创作反思:法治剧的底线在哪里?
《以法之名》的"误烧门"暴露了行业痼疾,特别是采风缺失的傲慢,可以想到编剧闭门造车,连基础火化流程都未核实,就简单的处理完毕。
谁想到观众里有专业的观众,将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细节一眼看出。
当然这也体现出现在的电视剧,为了制造反转强行牺牲现实逻辑,为了去埋暗线,将一些常识细节忽略。
虽然说《以法之名》题材很大胆,但是真正的法治剧标杆如《人民的名义》,确是在"钞票墙""捕鱼厅长"等情节中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样的原则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沉浸感。
而《以法之名》这一细节的溃败,也说明了当创作脱离现实土壤,再大的尺度也只是空中楼阁。
06 时代的镜子与刀锋
现实中,青岛遗体误烧案家属仍在追问:"没有监控就能推卸责任吗?"
荧幕里,乔振兴的骨灰却飘散在虚构的东平市上空——他的死亡真相随编剧的任性一同湮灭,他的亲人也被编剧隐形。
法治剧的真正力量,从不在尺度突破的表象。
而是应该在艺术想象中守住法律尊严的底线。
毕竟,当尸体都能在荧幕上随意"误烧",现实中的正义又该怎样安放?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天凉
娱乐
2025-06-28
2025-06-27
2025-06-26
2025-06-25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