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江洪灾救援诠释“中国式团结”,今日聚焦:菜刀集结,烩面千里!榕江洪水中,崛起“..
- 更新日期:2025-07-06
- 查看次数:5
文|丰 詹
一袋米、一把菜刀、一辆跨越四千公里的皮卡……
在洪水肆虐的土地上,国人用自己的爱,筑起一道无形堤坝!
洪峰来袭:人民子弟兵来了!
暴雨倾盆,洪水如猛兽般扑向黔东南大地。
2025年6月下旬,贵州省榕江县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
街道成河,房屋浸水,全城告急!
警报声响彻县城上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救援紧急展开。
当洪峰即将过境,武警贵州总队千余名官兵星夜驰援。
有村民拍下部队车辆逆流而行的画面,声音哽咽:
“来了来了,人民子弟兵真的来了!”
这一夜,榕江县紧急组织11992户共41574人安全撤离,没有落下一个人。
菜刀盒饭:民间自发的生命暖流
洪水肆虐之际,一个质朴的行动温暖了整个中国。
在榕江灾区周边村落,村民们提着菜刀、扛着食材集结。
他们自发组成炊事队,为救援人员赶制上千份盒饭。
“救援人员太饿了,饭多压点!”
现场一位阿姨高声叮嘱着,双手将饭盒压实。
铁锅里升腾的热气中,“村超”球员放下足球扛起铁锹,嬢嬢们的手在菜筐与锅灶间穿梭。
没有动员令,没有报酬,只有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与一句朴实的关怀:
“救援人员太饿了。”
在忠诚镇,大喇叭响起号召:“
带着菜刀去村委会帮忙!”
乡亲们一呼百应。
乡镇干部喊话时那句“宁可自己吃三分饱,也要多打一碗饭支援一线”,让集体主义精神在烟火气中升腾。
山河奔赴:跨越千里的民族血脉
当榕江告急的消息传开,中华大地上涌起一股自发援流。
在新疆,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江?哈力克连夜驱车近4000公里,从乌鲁木齐赶往灾区。
卸下救援物资时,他反复说着:
“这是我应该的,贵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四川三位汉子自带菜刀、铲子、水鞋,星夜兼程。
“我的家乡也被淹过,”其中一人抹去汗水,“只要有需要,我们啥子活都可以干。”
与此同时,一位河南大哥载着6000份烩面跨越山河,在灾区支起大锅:
“给老乡们说一下,哪里有需要我就去哪里。”
当洪水阻断道路,直升机与无人机将物资“空投”到孤岛般的村落。
年迈老人扛着一袋大米蹒跚走向村委会:
“给榕江煮点饭吃。”
家家户户拿出瓜果蔬菜,竹筐里盛满的不只是食物,更是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基因密码!
团结基因:五千年文明的现代回响
这种“瞬间拧成一股绳”的力量,深植于中华文明的血脉。
《周易》有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吕氏春秋》记载:“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三国志》更道破天机:“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
在重庆山火中,摩托骑手组成“逆行军”穿越火线。
在西藏公路,上百路人秒聚“人链”拉回悬空货车。
网友将榕江的“菜刀盒饭”与哄抢物资的负面新闻对比,凸显了危难中普通人守护秩序与善意的珍贵。
总书记的论断穿透历史: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多难兴邦:灾难淬炼的现代化密码
洪水退去,清淤重建的战场即刻开启。
年轻人自发组成“人链”,传递沙袋。
邻里间相互帮衬搬运货物,退休教师主动担任安置点志愿者。
这些源自文化基因的集体行动,将“人民至上”理念书写在泥泞大地上。
当不同地域、民族的同胞在洪水中挽起手臂,我们看到了国人团结的伟力。
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化作方言交汇的“加油”声浪,这场灾难淬炼的精神力量,正为民族复兴征程注入新的元气!
从新疆到贵州,从汶川到榕江。
当阿里木江的皮卡驶离贵州界时,山间公路已恢复畅通。
后视镜里,被洪水洗礼过的土地正在复苏。
而挡风玻璃前,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正在延伸——
那是十四亿人同舟共济的航程,是任何惊涛骇浪都冲不垮的“人心堤坝”!
本文仅为个人观点,不代表冯站长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