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办公用房4000平,深圳的奢靡之风:10人租用近4000平办公用房
- 更新日期:2025-07-06
- 查看次数:2
审计风暴刮过,人均394平米的奢华办公真相令人瞠目。
在深圳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创业者们挤在几平米的隔间里奋斗,而一家国有科技公司的10名员工,却“享受”着人均近400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审计署2025年第1号公告披露的真实案例。
这份引发社会震动的公告揭示,中国人民银行所属中国金融电子化集团下属的金电云(深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仅有10名员工的情况下,租赁办公用房面积达3937.03平方米,人均占用面积高达393.7平方米,其中3041.05平方米长期闲置。
“这哪是办公?分明是把办公室当‘行宫’!” 网友的评论道出了公众的愤怒。
更令人震惊的是对比。根据《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中央机关处级及以下干部办公用房面积不得超过9平方米/人。金电云公司的人均面积超过中央标准的43倍!即便是参照企业常规标准(5-10平方米/人),也超标40倍以上。
经济账同样触目惊心。深圳甲级写字楼平均租金约为200元/平方米/月,按此计算,该公司每年仅租金支出就超过900万元,其中闲置部分浪费高达730万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一个标准10人间的办公室月租金约为4000元,面积约45平方米。金电云的办公空间相当于87个这样的标准办公室。
审计发现,该公司租赁合同中标注的用途包含“云计算研发中心”、“大数据实验室”等高大上项目,但实际仅配置基础办公设备。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操作,通过虚增业务需求规避监管。
公告还披露了另一家“会享受”的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下属公司。自2023年8月以来,该公司支出153.27万元租赁344平方米房产,用于员工活动和商务接待,其中竟包含KTV、按摩室等娱乐设施。
这些案例暴露出部分单位在公共资源使用中存在“重面子轻实效”的倾向。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明所指出的:“公共资源不是‘唐僧肉’,必须建立‘精准滴灌’机制。”
面对审计风暴,中国人民银行已成立专项工作组进驻金电云公司。整改方案包含三大举措:
1、立即终止超标租赁合同,预计7月底前完成3041.05平方米闲置区域退租
2、将现有办公区改造为共享办公空间,面向科技企业开放租赁
3.、建立办公用房动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面积使用效率
“这不仅是空间调整,更是管理思维的转变。”参与整改工作的专家表示。该公司正探索“云办公 线下服务”的混合模式,计划将70%业务迁移至云端,减少实体办公空间依赖。
在技术层面,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已启动“智慧房管”平台建设,通过BIM建模技术实现全市办公用房三维可视化监管,可自动预警超标使用、长期闲置等问题。
要根治奢靡之风,专家建议构建“三位一体”长效机制:
在制度层面,修订《党政机关办公用房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化单位参照标准;
在技术层面,推广空间利用率实时监测系统;
在文化层面,将“节约型机关”建设纳入干部培训体系。
更关键的是强化问责机制。有评论指出:“整改只是第一步,还需问责,包括链条上的每一环,彻底堵塞执行漏洞。”
此次事件也提醒所有单位:公共资源承载着人民信任,每一分钱都必须用在刀刃上。在强调“过紧日子”的今天,任何形式的奢靡浪费都是对公共信任的背叛。
当10个人占用近4000平米办公用房的荒诞剧落幕,我们期待看到更多闲置空间转变为创业者孵化器或社区服务中心——让沉睡的资源真正活起来,服务社会创造价值。这不仅是空间利用的转变,更是公共资源观念的革新。
审计署的“火眼金睛”识破了这种浪费行为,但监管不应止步于曝光个案。根治奢靡之风,需要全社会共同织就一张监督网,让每一平方米的公共资源都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