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就业率接近100%,事少钱多,就业率100%?挨骂最多的“天坑专业”,突然翻红
- 更新日期:2025-07-05
- 查看次数:3
前几天高考分数一出,又到了一年一度填报志愿的头疼时刻了。
是选一个好的大学还是选一个好的专业,一直都是家长和考生们关注的话题。
以前热门的“土木建筑、电子商务、金融、管理、计算机”现在反而成了网友们口中“打死都不能报”的专业。
真是风水轮流转啊!曾经那些被人嫌弃的“冷门专业”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工作稳定、收入不错、永远不会失业的“铁饭碗”,还很适合社恐。”这些话题让殡葬专业悄然成为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一匹“黑马”,该专业还文理兼收。
这让那些原本有些自暴自弃,觉得选哪个专业都会失业的文科生,也不由得两眼放光。
当下大学生就业率低,很多人“毕业即失业”,而殡葬专业的就业率却号称“百分百”。
去年,北京民政职业大学还将殡葬专科专业升级为本科,这也意味着殡葬专业将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曾经“冷门”到无人问津,如今却成了“香饽饽”,殡葬专业到底有什么吸引力?
一直以来,殡葬专业既隐秘又 “小众”,别说是报名去读了,都很少听人提起。
这两年就业环境不太好,而殡葬行业凭借着“就业率百分百”“月入过万” 的话题频频出圈。
其实,从2020年开始,报考这个专业的人数就逐年在增加。
目前,我国1500多所高职院校中,仅10所职业院校开设殡葬专业,每年的毕业生才一千多人,而殡葬行业人才缺口每年有1.2万之多。
早在前两年,我国的殡葬服务机构就有4600多个,并且每年都在增加,涵盖了国有单位、民营公司甚至外资机构。
以前,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很多从业人员都是从社会上招聘,大部分文化层次低。
随着殡葬行业朝着人文生态和科技殡葬方向转型升级。市场对于殡葬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各大院校的殡葬管理专业课程也在不断升级。除了基础的一些课程如殡葬服务管理,遗体防腐修复,殡葬文化研究、设备与产品研发外,也加强了对生命文化教育,生者哀伤抚慰,公墓规划设计等课程的优化。
民政职业大学升级本科后,涉及的学科课程已延伸到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哲学、机械等方面。
学校副院长徐晓玲向媒体透露:“我们学校殡葬专业的同学就业前景非常好,这几年就业率都超过了95%。”
去年,北京民族职业大学招收了第一批殡葬专业本科生120人,其中有10人还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
其中有一位来自浙江金华的女生陈雪彤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揣着601的高分直接选择了该校的殡葬专业,引发了众人议论纷纷,而她和家人的理由就是“好就业”。
如今一年过去,陈雪彤对自己当初的选择并不后悔,坦言说:“这个专业并不像别人说的门槛低,除了对专业技术要求高,对个人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考验。我很喜欢这种偏实操性和技术类的工作,感觉挺适合自己。”
“就业率高,专业性强”也许这就是越来越多00后年轻人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吧。
自从殡葬专业从隐秘角落走进人们的视野后,网上就一直有着“月薪过万,三年涨到20万”的传言。
在殡仪馆工作的女孩@小羊勇敢飞说,自己当初也是被网上的一张殡仪馆高薪招聘广告吸引,报考了长沙民政职业学院的殡葬专业。
参加工作后小羊经常在自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吸引了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关注。他们问得最多的就是关于就业率和薪水的问题。
小羊说就业率确实可以,选择的空间也比较大。如果殡仪馆不好进的话可以去殡仪服务公司,另外还有墓地销售,墓地管理人员、墓地保安等都是可以选择的。
关于工资,小羊说并没有网上说得那么高薪,她目前的工资还不到5000。
其实,殡葬行业的薪水也跟其他行业差不多,并不存在“高薪”神话,而且同样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博主@汤木檀泽曾打电话给自己遍布各地的同学,询问他们的工资待遇。
像长沙、重庆这样的城市一般在5000-8000之间。小城市一般3000-5000之间。上海、广州等地的工资要高一些,差不多8000万-1万以上了。
比如殡葬专业毕业的张阳,他就比较幸运,在一线城市的殡仪馆工作。刚开始只有几千的工资,后来由于表现好,三年就被升为部门主管,现在年薪已超过了20万。
当然,这是属于“混得比较好的”,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并没有拿到高薪,甚至还因工作的特殊性找不到对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工作确实很稳定,基本上能干一辈子,不用担心失业。
这么看来,光是这一点就已经秒杀很多其他行业了,毕竟,这年头,对于普通打工人来说,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比什么都重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殡葬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在明显增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专业人才的稀缺性使得该行业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然而,在考虑投身殡葬行业时,也不能盲目跟风。除了评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素质外,行业面临的世俗偏见和职业歧视也是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首先,心理素质是进入该行业的一道重要门槛。
殡葬行业每天要面对离世的人,有些工作甚至还要对逝者的遗容进行美化、修复处理,同时还面临着与家属的情感沟通。
工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复杂且特殊的情况,从业者需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纪录片《殡葬专业大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冯磊是一名入殓师,在校期间,他学习了基本病理知识以及缝合技术、殡葬礼仪、祭文、火化机使用等课程。
他选择这个专业的理由,也是因为看了一部名为《入殓师》的电影,这部电影让他对这份工作的纯粹与高尚产生了向往。之后不顾家人反对选择了殡葬专业。
毕业后,冯磊进入了北京的一家殡葬事业单位,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入殓师。
然而,工作了几年后,冯磊还是辞职了,他曾以为自己能做到处变不惊,但在现实面前,长期积累的心理压力最终还是击垮了他。
有一次,冯磊面对的遗体是一位在车祸中丧生的阿姨,她生前被渣土车碾压,上半身已严重变形,缝合难度非常大。
当时的天气很炎热,在封闭的操作间,冯磊和同事们不得不迅速处理,但两小时后,遗体就开始腐烂发臭甚至开始生蛆。
从中午忙到下午,之后又送来了几具因车祸丧生的遗体,长时间面对残缺不全的遗体,视觉、嗅觉上的冲击,完全突破了他的心理防线。冯磊心力交瘁,第一次产生了逃离的念头。
除了心理压力之外,殡葬行业从业者还得长期面对枯燥的工作、冰冷的环境,这都不是一般人能适应的。
其次,行业仍面临着社会偏见。
这些年虽然大众对殡葬行业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但职业歧视和世俗偏见依然存在。
一位在长沙某殡仪馆工作的入殓师接受采访时坦言,自己发朋友圈时会特意屏蔽非殡葬行业的好友。之前就有因为职业身份被人拉黑过的经历。
有些殡葬从业者出门在外被问起专业和工作时,都会选择隐瞒。毕竟,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忌讳这个行业,尤其是老一辈人会觉得很“晦气”。
但不管怎么,殡葬行业的发展空间还是很广阔,市场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
越来越多的年轻学子加入殡葬行业,他们敢于打破世俗偏见,以“我们不是处理遗体,而是护送最后一程的摆渡人"重塑对这个职业的价值认知。
可以预见的是,当社会对死亡的恐惧逐渐消解,殡葬行业不仅能摆脱世俗偏见的枷锁,更将迎来专业化发展的新机遇。
毕竟,当每个生命都需要体面地告别时,这个行业永远需要懂得尊重生命的“摆渡人”。
参考资料:
1.网易数读《这可能是中国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但没多少人敢报》
2.北京日报《殡葬专业凭啥吸引00后?》
3.央视网《全国首个殡葬职业本科专业诞生!都学啥?》
4.人民网《高考601分读殡葬?“冷门”专业“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