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这场被赋予无数意义、牵动亿万人心的人生大考,在紧张的硝烟之外,也弥漫着无数令人忍俊不禁、拍案叫绝的烟火气。它既是青春的战场,也是段子手的盛宴。让我们顺着时间轴,一起盘点那些年,我们经历或听闻的高考段子,用笑声为这段拼搏岁月增添一抹别样的色彩!
第一章 焦虑与玄学齐飞
1.屈原最怕高考了,结果吓得投了江。他理综不会,英语也不会,只有语文和文综勉强可以,但作文规定“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把他微弱的一丝大学梦想浇灭。他的离去是一起高考逼死人的恶性事件!
2.家长A:孩子,快把这碗状元及第粥喝了!里面放了核桃(补脑)、红枣(红火)、桂圆(高中状元)、莲子(连中)...孩子内心OS:妈,再加点鱼翅是不是能直接保送?
3.考生B:严格按照黄道吉日复习科目,比如“今日宜攻数理,忌背古文”。结果某日“忌语文”,第二天语文老师突击默写,该生卒。
4.老爸宽慰儿子说:“别紧张,我已给你找到了强大的后台,高考只是走一下过场”。儿子忙问道:“什么后台这么强?”老爸说道:“阿弥陀佛!”
5.语文老师深情款款:同学们,记住!作文题目再怪,也要稳住!开头点题,结尾升华是永恒的八字真言!实在没思路,就把司马迁、屈原、苏轼、爱因斯坦请出来,他们能顶半边天!还有,字迹工整!阅卷老师心情好,可能多给两分同情分!
6.数学老师推眼镜,斩钉截铁:最后一道大题,无非就是那几个套路!我闭着眼睛都能解!什么?你们还是不会?来来来,我再讲最后“亿”遍!记住,宁可写错,不能空白!写个“解”字还有1分呢!
7.高考口号很励志很奔放很血腥很暴力:老高考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新高考增加一分,干掉几千人。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官二代吗?活着岂能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第二章 考场内外的迷惑行为
1.考点门口成为大型旗袍秀场。妈妈们甚至有些爸爸身着各色旗袍,红色最受欢迎,寓意“旗开得胜”。场面壮观,堪比电影节红地毯。有家长为了抢“C位”拍照,差点引发“旗袍外交”摩擦。一位爸爸穿着借来的小一号旗袍,勒得脸色发青仍坚持微笑,被网友戏称为“最拼爹”。
2.高考期间,吃包子、粽子能“包中”。妈妈举着向日葵(一举夺魁),爸爸穿着马褂(马到成功),形成鲜明对比。更有甚者是全家出动,爷爷奶奶手持“金榜题名”横幅,形成强大的“玄学能量场”。一位爷爷太激动,对着走出考场的孙子大喊:孙贼!考得咋样?孙子当场社死。
3.一富二代穿耐克,开捷达车高考,同学问他为何如此。他说:穿耐克是多得红勾,开捷达是皆大欢喜。同学又问:为什么不开奥迪来?他骂道:你TM想我得四个零蛋吗?
4.考生S:涂卡铅笔的笔芯在关键时刻“自断经脉”,碎在答题卡上。该生急中生智,用小拇指指甲盖硬抠着涂完了选择题,考完手指乌黑,被戏称“九阴白骨爪”传人。
5.英语听力试音:“衬衫的价格是九磅十五便士..…” 无论哪一届考生,听到这句都忍不住内心吐槽:“这么多年了,这位英国朋友还没买下那件衬衫吗?是通货膨胀还是他太纠结?”
6.学神甲:考数学提前40分钟做完,百无聊赖,在草稿纸上画了考场分布图,并标注了哪位监考老师打哈欠次数最多。
7.学霸乙:考完理综,众人哀嚎“太难了”,他一脸遗憾:“唉,最后一道物理题我只用了三种解法,第四种刚想出来就收卷了,估计要扣2分。” 周围同学投来“核善”的目光。
8.考生丁:面对完全看不懂的作文题目(如某年“管仲鲍叔牙”),急中生智,通篇围绕“友谊”展开,硬是把历史典故写成了“兄弟情深,携手创业”的励志故事,结尾不忘升华:“他们的友谊,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照亮了我答题的方向(瞎编)...” 竟也凑够了800字。
9.考生戊:选择题全靠“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参差不齐就选C”的祖传口诀。考后对答案发现,这次命题老师不按套路出牌...
10.老师A:看到某考生在作文里写“鲁迅曾经说过: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这是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憋笑憋出内伤,面部肌肉抽搐。
第三章 考后放飞自我与灵魂拷问
1.幻想:漫天纸屑如雪花纷飞,同学们振臂高呼,豪情万丈,将三年压抑尽情释放!现实:小心翼翼撕了几页做过的练习册,刚想抛向空中,就被保洁阿姨中气十足的怒吼打断:“同学!注意素质!垃圾分类,纸类放蓝色可回收垃圾桶!” 热情瞬间浇灭,乖乖蹲下捡碎片。更有学校明令禁止撕书,改为组织“旧书义卖”或“漂流”,让知识和段子继续传递。
2.和死党兴奋地对答案,10道选择题错开了8道。两人相视一笑,紧紧握手:“太好了兄弟!咱俩至少有一个能上清华(北大)吧?” 塑料兄弟情经受住了考验。听到别人讨论一道自己完全没印象的题,瞬间心凉半截:“什么?还有这道题?我卷子漏印了?” 后来发现是自己紧张到选择性失忆。
3.网上答案一出,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捶胸顿足:“我居然把答题卡涂串行了!” 瞬间感觉人生灰暗。
4.男生组队去网吧“决战到天亮”,结果不到2小时,纷纷趴在键盘上睡着了,梦里还在解函数题。女生相约去KTV“嗨唱”,点的全是《追梦赤子心》《我的未来不是梦》等励志歌曲,唱着唱着抱头痛哭,不知是释放压力还是祭奠青春。某同学心血来潮去染了一头“原谅绿”,美滋滋回家,被老妈拿着鸡毛掸子追打三条街:“你个不孝子!考完就作妖!”
第四章 查分、填志愿与大学预演
1.查分前夜,疯狂转发锦鲤、杨超越、文曲星、甚至自家灶王爷。“信女/信男愿一生荤素搭配,换一个XXX分!”查分系统崩溃是保留节目。全家守着电脑/手机疯狂刷新,页面转圈圈如同命运的审判。有同学用座机、手机、平板、爸妈手机同时登录,进行“分布式查分攻击”。
2.查到分数那一刻。超常发挥者:尖叫、狂跳、喜极而泣,原地化身“人形蹦床”;正常发挥者:长舒一口气,露出“果然如此”的淡定或略带遗憾的微笑;发挥失常者:沉默、发呆、默默关掉页面,世界瞬间安静。父母欲言又止,气氛凝重。
3.填报志愿的“家庭博弈”。孩子:“我要学考古/哲学/艺术!这是我的梦想!”家长:“不行!必须学计算机/金融/临床医学!好就业/稳定/有面子!”亲戚乱入: “哎呀,学什么XX啊,我认识那个谁家孩子,学YY的,现在在ZZ公司,年薪百万呢!”(YY通常是家长心仪的专业)。最终结果往往是双方妥协(孩子梦想缩水,家长要求打折),或者爆发一场关于“人生选择权”的家庭辩论赛。
4.“录取通知书”引发的“爱恨情仇”。收到某校通知书:全家拍照发朋友圈九宫格,恨不得裱起来挂客厅C位。通知书被传阅得如同圣旨。邻居/亲戚家的孩子考上了TOP2,自家孩子只上了普通一本。整个暑假,父母看你的眼神都带着一丝“恨铁不成钢”的幽怨,饭桌上话题总会被巧妙引向“你看人家XXX…..”
第五章 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高考
1.监考老师发现考生有小动作(如偷瞄),内心挣扎:“抓?可能毁了一个孩子前途。不抓?对其他考生不公平。算了,先咳嗽警告一下..…”看到字迹潦草如“天书”的卷子:“这位同学,你是怕我认出你的字迹来寻仇吗?”
2.70/80后: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率低。复习资料是油印的卷子,信息靠口耳相传。考前能吃个鸡蛋就是“加餐”。90后:开始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有补习班,有家长陪考。查分靠电话声讯台(贵得要死)。00后/10后:资料电子化、学习APP化、信息爆炸化。考前有心理疏导,考场有空调,查分有便捷系统。但竞争压力只增不减,还多了“内卷”和“焦虑贩卖”。
第六章 笑对高考,未来可期
祝莘莘学子高考金榜题名。但是四年后你们会明白,你们今天的努力并没有好大个卵用。改变命运的并不是高考成绩和大学文凭,而是你的爹妈和你的颜值,还有你们村拆不拆迁。
高考,这场盛大而独特的青春仪式,无论结果怎样,都注定成为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或囧或糗、或智或拙的段子,正是我们对抗压力、消解焦虑、珍藏回忆的特殊方式。
最后,愿你们合上笔盖的那一刻,有着战士收刀入鞘般的从容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