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此词条收录于04/29,仅供参考
美国批判学派代表人物乔治·格伯纳通过文化取向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涵化理论”(又称培养理论、教养理论、涵化分析等)和“暴力指标”概念,“涵化”效果意指潜移默化的效果。1967年,格伯纳及其同事在美国全国暴力成因及预防委员会的资助下,对美国人的暴力经验开展全国性调查,也对当时电视黄金时段节目中描述暴力的内容进行了量和质的分析,指出电视传媒在人类进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具有涵化功能。与传播学实证主义经验学派关注传播的短期效果相反,涵化理论揭示了传播可产生长期效果,通过潜移默化的内生,对人的意识具有建构作用,从而揭示了传媒对个体人的改变与影响。
涵化理论认为,传媒最主要的效果并非在于改变受众,而是维持某种社会结构,使观众对世界的认知符合既有的社会价值取向和政治经济秩序。在以主流电视媒介和网络覆盖的全媒介时代,媒体之间的“叠化”将加剧并加速传媒的涵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