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此词条收录于04/28,仅供参考
肾动脉栓塞与血栓形成(renal artery embolism and thrombosis)指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栓形成或栓塞,导致肾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相关病理生理改变及临床表现。该病比较少见。
肾动脉血栓可因血管壁病变(创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或血液高凝状态而产生;肾动脉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心脏,偶有心脏外的来源。临床上肾动脉小分支阻塞造成肾缺血可无症状,而肾动脉主干或大分支阻塞却常诱发肾梗死,引起患侧剧烈腰痛、脊肋角叩痛、蛋白尿、血尿等。该病诊断关键在于警惕高危人群,如外伤后、风湿性心脏病和大血管炎等患者,如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更能早期发现。选择性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造影剂的缺损或折断,可明确血栓和梗死部位。该病其他常用的检査手段包括静脉肾盂造影、放射性核素、CT或MRI(核磁共振检查)等。
肾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应尽早治疗,治疗方式包括外科手术取栓、经皮肾动脉插管局部溶栓,全身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该病预后多与原发病因素、栓塞速度和范围以及治疗是否及时等有关。预后较差者有:外伤性肾动脉血栓(因常合并多器官损害)、心脑血管系统疾病、肿瘤患者等。
1856年,Traube(特劳伯)首次报道了肾动脉栓塞。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肾动脉造影被应用于临床,才可做出肾动脉狭窄的病因、病理诊断。1954年,Freeman(弗里曼)首先报道采用动脉血栓内膜剥除术治愈1例肾动脉栓塞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