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后台配置页面设置顶部欢迎语

网站收藏烽烟博客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的灯又熄2盏,今天,又有两盏灯熄灭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设有一面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

每当一位登记在册的幸存者离世

就会熄灭一盏灯

但是他们在生前通过口述等方式

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记忆

个体生命终有尽头

但国家与民族的记忆将代代延续

今天(7月2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今年5月去世的刘贵祥、谢桂英两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举行了熄灯悼念仪式。

仪式现场,逝者家属、工作人员及观众向两位老人的照片献花、鞠躬。

随后,纪念馆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上对应的照片缓缓变暗。现场同时举行了相关捐赠仪式。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的灯又熄2盏

刘贵祥

刘贵祥出生于1930年7月,1937年12月时年仅7岁,家住南京下关五所村。浩劫中,刘贵祥的父亲刘鸿宾、弟弟刘贵宝被日军杀害,他逃难到下关的一个难民区,靠救济的稀饭度日。“惨绝人寰。”刘贵祥老人生前曾这样概括自己的那段经历。他也曾表示,要用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什么是历史、什么是真相。

刘贵祥老人的外孙女胡静雅来到了仪式现场。她表示,外公自幼便向她讲述这段创伤经历,包括目睹亲人遇害及头部伤疤的由来。

“每一次给外公理发的时候,伤疤都是非常明显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胡静雅会在国家公祭日等节点,向学生展示外公的影像记录等资料,结合具体史料进行历史教育,“因为对于00后、10后乃至更年轻一代而言,亲历者的口述是理解这段历史最直接、最具冲击力的方式。作为后代,我们有责任将原始记录和证言传递给下一代,以此铭记历史、珍视和平。”

谢桂英

1937年,谢桂英家住在南京下关栅栏门3号。老人生前回忆:“日本兵进城前,母亲领着我们兄弟姐妹‘跑反’,留下父亲在家里看门。日本兵进城后,父亲被日本兵杀害。”此后,谢桂英的母亲带着孩子们艰难度日。谢桂英经历三次死里逃生,额头上留有清晰可见的伤疤,她哭诉道:“这是当年被日军拖拽,撞到石头上留下的伤疤。”

谢桂英生前经常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加活动。2002年,谢桂英前往日本,参加在日本多个城市举行的南京大屠杀证言集会。“那是我第一次去日本,我曾经想过这辈子不会踏上日本的土地。”老人说:“那次日本之行,我一下飞机就看到了松冈环。她陪着我到一个个日本城市去演讲,鼓励我把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说给日本人听。”

据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贵祥于今年5月2日去世,享年95岁,谢桂英于5月15日去世,享年101岁。

截至目前,由南京市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与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幸存者仅剩26人,平均年龄已近95岁。 历史记忆传承的接力棒,正由幸存者后代及社会各界共同接续传递。幸存者们的证言不会熄灭,将继续照亮历史。

荔枝新闻中心记者:刘正则 顾倩颖

资料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