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被地上哭闹的孩子绊倒半天起不来,老人带娃,自检“4大通病”:看似尽责,实则是在..
- 更新日期:2025-07-04
- 查看次数:1
向善,向美,向远方
◆◆◆
「from给心宁和-2025086」
来源 l 心宁育儿笔记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sining-qjh)
用心教育,用爱养育
关注▲心宁育儿▲关注孩子成长
现在双职工家庭多,老人帮忙带娃很普遍,他们的无私付出,让年轻父母可以回到职场安心打拼。
但育儿观念的差异,确实容易引发矛盾。
隔代育儿这道题,有时“解”得不对,那份沉甸甸的爱,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化作伤人的重量。
今天聊一聊老人带娃经常会出现的4个弊端,大家可以自检自查,做到提前沟通,防患于未然。
假带娃:人在,心不在
当孩子在地毯上玩耍时,老人坐在沙发上刷手机,偶尔抬眼瞥一下,便算“尽职”了。
当孩子的小手一次次伸向玩具时,却始终得不到奶奶的回应或互动,只能独自重复那些动作。
这看似“安全看护”,实则是“假带娃”。
河南一位外婆照看4个月大的外孙时,只顾低头刷手机。
刚学会翻身的宝宝突然“咚”一声,从床上翻滚坠地。
带去医院检查,拍片结果发现颅骨骨折、硬膜外出血,头上淤青肿得像个小山包。
类似的事件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我们同一小区的李奶奶趁孩子睡着了去晒衣服,结果宝宝被被褥捂住口鼻。
被发现时孩子已经脸色发紫,还好是及时发现,再晚几分钟后果不堪设想。
老人本来年纪大了,反应能力有下降,带娃时一旦分心做其他事情,很难保障宝宝的安全。
类似烫伤、坠床、窒息、误食、摔伤等意外分分钟都有可能发生。
因此,家里如果是让老人帮忙带娃,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与他们提前沟通好相关事宜。
比如,家里的危险区域要提前装防护栏,地面铺上软垫、家具桌椅贴好防撞边角。
提醒老人在做饭/家务时,把宝宝放在推车、餐椅、地垫上,并要在自己的视线内,可以随时看护。
“假带娃”的潜在伤害,除了存在安全隐患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语言发育滞后
宝宝咿咿呀呀学语的关键期,如果缺乏有效语言刺激,孩子可能会开口晚、说话迟、词汇量少,导致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滞后。
2.情感联结薄弱
从小孩子就感受不到亲人的深度关注与回应,导致安全感缺失,长大以后工作、生活、社交也可能受阻碍。
3.探索欲望降低
从小孩子就习惯了独自玩耍,缺乏积极的引导,对外界事物的兴趣难以被点燃,好奇心渐渐熄
灭。
因此,“人在心不在”的带娃对孩子成长的危害很大,一定要提前跟老人说清楚带娃的要求。
愿意帮忙带,就全心全意带好。
每天至少要有2-3个“专注陪伴时段”,放下手机,设置静音,全程陪伴宝宝玩耍互动。
哪怕每次只是十分钟,真正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对话,一起玩玩具、读绘本,回应孩子咿呀学语的每一个小声音。
这一方面,对小宝宝的认知发展、智商水平、身心健康成长都非常关键,一定要重视。
过度保护:爱太满,成牢笼
“别碰那个,脏!”
“别跑,摔了怎么办!”
“这个危险,奶奶帮你。”
这些呵护的声音背后,是老人深怕孩子受到一丝伤害的心。
然而,这份焦虑织成的“安全网”,爱得太满,却可能成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无形牢笼。
4岁的小浩在幼儿园总是一个人缩在角落,不敢碰玩具也不敢交朋友。
老师家访时才发现:只要孩子伸手,他奶奶立刻喝止:“别去那里!”、“离柜子远点!”
长期的过度保护,让小浩对世界充满恐惧,连摸积木玩具都瑟瑟发抖。
因此,如果总是过度保护,不给孩子接触和探索的机会,跑跳攀爬受限,孩子肢体协调、力量、平衡感都得不到锻炼,导致运动能力发育受阻。
当孩子想尝试的时候,总被暗示“外面很危险”、“这个不行”,他们就会变得胆小怕事,自卑畏缩,缺乏自信。
长此以往,他们会非常依赖大人,任何一点小困难都由大人代劳,失去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无法体会“自己搞定”的喜悦与能力感。
爸爸妈妈们可以提前和老人沟通好,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放手让孩子尝试。
摔个小跤、小手弄脏了,都是宝贵的成长经验。
可以在旁边守护,但不是阻拦。
可以鼓励孩子:“宝宝自己试试看?奶奶在旁边保护你。”
适当给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机会,孩子才能成长得更好。
过度宠溺:太娇惯,出逆子
“好好好,买买买!”
“不哭不哭,奶奶打这个桌子,都怪它绊倒我们宝宝。”
孩子要求买零食、玩具,都无条件满足,只要孩子一哭闹就立刻投降,甚至为孩子的小错误“甩锅”给外界。
这些都是过度宠溺的典型表现,它对孩子的潜在伤害有3个方面:
1.规则意识淡漠
孩子觉得“我想要就能得到”、“我永远是对的”,难以适应集体生活。
2.抗挫折能力差
稍不如意就哭闹撒泼,无法接受失败和批评。
3.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
只关注自己需求,不考虑他人感受,人际关系易出问题。
孩子一旦习惯了这种成长模式,长大后就会变得自私自利、任性叛逆,得不到满足就闹,甚至责怪家人。
邻居李姐带大的外孙女小悦,原本乖巧懂事,去年暑假送去奶奶家仅两个月,性格就大变:
吃饭要追着喂、蔬菜一口不碰只啃红烧肉,喝水必须加糖。
更糟糕的是,在商场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一定要买,不买就躺地上大声哭嚎,幼儿园老师也投诉她抢玩具、不午睡。
仅仅两个月的时间,爷爷奶奶的过度宠溺,使得小悦的的规则意识崩塌。
开学入园后成了“小霸王”,如果不纠正过来,以后青春期更难管教。
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满足,对孩子太过娇惯,容易养出不听管教的叛逆孩子。
反之,温和而坚定地设立规则,比如每天只能吃一颗糖,饭前不能吃零食等。
爸爸妈妈们可以和老人提前沟通好话术,当孩子因无理要求哭闹时,平静地陪伴但不妥协:
“奶奶知道你很想要,但我们现在不能买,哭也没用。奶奶陪着你,你可以哭一会,等你不哭了,我们去做更有趣的事。”
同时,也要在孩子情绪稳定后,引导他们认识错误,承担责任。
不良习惯“传染”:老经验,新麻烦
一些老辈带娃的“经验之谈”,在科学育儿观下可能就成了不良习惯,对孩子的健康造成伤害。
比如,怕孩子吃不饱,拿着碗勺追着喂饭,破坏了孩子自主进食的兴趣和能力培养。
有一些老人还会把食物嚼碎了喂孩子,非常不卫生,容易传播口腔细菌。
甚至有的老人迷信民间偏方或经验性用药,孩子稍有不适就凭老经验处理,可能会延误病情。
我表姐的小女儿一岁半的时候,送到爷爷奶奶家寄养了两周,等表姐再接回来时差点没认出来。
原来的时尚公主裙变成了大红棉袄,白嫩的脸蛋被闷得通红。
老人总按“老经验”给孩子裹成粽子,怕冷到孩子就过度包裹,却不知孩子新陈代谢快,过度穿衣出汗后反而容易着凉。
所以,在这里要提醒年轻的父母们,自己要主动学习科学育儿的知识,温和耐心地与老人沟通更新他们的带娃观念。
可以叫上老人一起带孩子定期体检,让医生成为有力的育儿“科普者”,医生的建议比我们苦口婆心10遍更有效用。
写在最后
老人帮忙带娃的辛劳与恩情,我们要永远铭记于心。
如果他们因为爱孩子而做出了一些不好的行为,其实并非有意伤害,只是时代在前进,观念需更新。
爱的本能无需多言,而爱的方式却需要不断学习与校准。
如果发现老人带娃的问题时,不必责备,更无需指责。
多与家里老人分享科学育儿的知识,把新理念、新方法传递给老人。
唯有理解与沟通,才能让这份隔代育儿的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温暖的臂膀,而非无意中设下的绊索。
(全文完)
猜你喜欢❤️:
- End -
欢迎点赞、转发、推荐给我鼓励哟!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请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心宁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