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家:中欧关系怎样发展要看欧盟选择,学术会议|王义桅:“欧盟问题与中欧关系——五..
- 软件版本:
- 软件大小:
- 更新日期:2025-07-03
- 下载次数:2
详细介绍
6月28日,2025中国国际问题论坛“动荡变革期的世界秩序与中国对外战略”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受邀出席,并于欧洲分论坛作题为《欧盟问题与中欧关系:五十年的反思》的主旨发言。王义桅教授表示。当前中欧关系已经发生了三大变化,对全球格局带来重要影响。
主旨演讲全文发布如下:
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怎样认识当今的欧洲欧盟所面临的问题,二是反思中欧关系50年哪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说欧洲的问题应该放在整个人类问题来看,它是一个人类问题的一个折射。因为欧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积极的探索。韩非子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竞争于实力”。所以2017年欧盟推出地缘政治的欧委会,现在加速搞防务一体化。以前欧盟认为引领世界,现在要适应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要辩证的看待欧盟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第一,欧盟是和平的产物,二零一四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加入欧盟的现实现了和平,没有加入的还是个问题,比如乌克兰。所以呢,欧洲共同体要上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没有负外部性。
第二,主权让渡。欧洲是主权的发明者,又是主权让渡者。欧盟的建立的前身就是为了去民族主义。但是现在欧盟又面临着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双重挑战,这些问题,是个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特朗普使美国的行政总统化,欧委会也在集权。
第三,欧盟在穷尽人类的政治智慧,比如双重有效多数选择机制,解决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我为此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组织,既要考虑的国家,还要考虑的人口的,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机构。欧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先行先试者。生态文明、数字文明引领世界,启迪中国,从气候贸易政策,GDPR,到AI立法。
第四,欧盟的创立是通过地区一体化推动全球化,但现在是全球化走向全球区域化。欧盟是先行先试了,欧央行行长拉加德不久前说,美元的信用在崩塌,欧元将会真正的成为世界的主独立一。
其次说中欧关系在应然和实然之间,过去的50年,有三个历史经验:
第一,就是它是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携手的一个产物。一九七五年中欧建交,是我们争取中间地带外交成功。中美欧作为全球化的三大力量,王毅外长去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谈中欧关系:“只要中欧互利合作,阵营对抗就搞不起来,“逆全球化”就不会得势”,充分说明欧洲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关键争取力量。
第二,中欧关系是世界上最稳定的,应该讲是最成功的大国关系。
第三,欧盟对中国改革开放帮助最大,而伤害最小的。无论是技术转让,占一半以上,还是观念上,比如说我们的十二五规范受到欧盟2020战略的巨大影响,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进入中国五年规划。现在十五规划,同样也在汲取欧盟经验。
教训也有三大方面:
第一,就是双方从期待看对方。中国老是把欧盟看作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地区一体化最成功的实践啊,实际上也值得商榷了,包容性不及东盟。现在看来欧盟对中国也是说规范性的新兴市场力量。
第二,认知偏差,欧盟不是盟,而是国家间联合体,过去,我们过于重视了欧盟机构,多边关系忽视了基础上是双边。欧盟对中国一样,中国是一个文明,不是一个国家。所以老是用新兴市场或者国家来对待也不妥。关于欧盟的战略自主,我们又不能Wishful thinking。实际上,欧盟的战略自主有针对美国,还有针对中国,帮美国来分担责任。另外,关税战讨好美国来对付中国,说美国的问题不是欧盟的问题,是中国的问题。
第三,从工商文明到数字生态文明,布鲁塞尔效应下降。区域化推动全球化,现在是全球化走向全球区域化。所以,中国班列、空中丝绸之路应该讲的是非常成功。
展望未来,中欧两大市场、两大力量、两大文明,应该要引领中欧关系的走向成熟。欧盟正在长大,怎样处理跟邻居包括俄罗斯的关系将来也会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理性的模式。
欧盟对中欧关系的三定位是全球化的供应链上de-risk,包括现在稀土;产业链的systematic和价值链的rival。所以应该讲中欧关系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共生关系。要拓展新领域,新空间,新合作点。
中欧关系三个变化:一是美俄影响到中欧关系,形成了跷跷板效应。二是中欧关系从生产贸易投资到生活甚至像思维方式上,形成了冲突和合作。比如说隐私权保护,人工智能上,大数据应用上,形成中产阶级关系共同体;从软冲突(虚)变成硬冲突(实),变成缘政治的邻居,深海、北极、太空、互联网的全球公域,形成中欧从竞争性合作到合作性竞争关系的转变,这是中欧关系新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