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我国汽车(谁能介绍关于天然气汽车的知识?)

本文目录:

结合我国汽车

 最佳答案:

      我国汽车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智能化、并购重组和国际化战略,努力打破内卷,实现高质量发展。具体如下:

      智能化发展

      - 智能驾驶技术突破:长安汽车计划2026年实现L3级自动驾驶,2028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比亚迪推出“天神之眼”高阶智能驾驶系统,整合华为、地平线等企业的计算平台,实现软硬件深度融合。

      - 芯片与操作系统自主可控:黑芝麻智能的华山系列芯片已量产,普华基础软件开源车用操作系统“龘”微内核,推动汽车产业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共建”。

      并购重组整合

      - 东风与长安战略重组:2025年2月,东风汽车集团与长安汽车集团宣布战略重组,旨在优化行业资源,提升效率,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 极氪收购领克:2025年2月,极氪科技集团完成对领克汽车的收购,双方将在产品研发、制造、供应链等领域协同合作,目标是成为全球新能源高端豪华品牌的引领者。

      国际化战略

      - 出口量增长: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640.7万辆,同比增长22.8%,出口额达8346.5亿元,同比增长16.5%。

      - 海外市场拓展:奇瑞汽车2024年出口量达114.4万辆,同比增长21.4%,业务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车企通过自建或收购的方式,在海外市场实现本土化运营。

      - 技术反向输出:比亚迪e平台3.0授权日本丰田,吉利与法国雷诺扩大零排放和低排放车辆合作,小鹏汽车与德国大众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合作协议。

      跨界合作

      - 猛士科技与博纳影业合作:2024年北京车展,猛士科技与博纳影业达成战略合作,推出联名款车型猛士917蛟龙战甲,融合汽车与电影元素,成功实现品牌跨界突破。

      挑战与机遇

      - 内卷化问题:2024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下滑8%,超200款车型卷入“价格战”,单车平均降价9.2%,产品同质化严重。

      - 高质量发展:车企需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引领”,通过智能化、资源整合和全球化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品质口碑,实现全产业链的降本增效和深度协同。

      综上,我国汽车产业正通过智能化、并购重组和国际化战略,积极应对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合我国汽车

国内的C-NCAP与国外的NCAP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C-NCAP是将在市场上购买的新车型按照比我国现有强制性标准更严格和更全面的要求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价结果按星级划分并公开发布,旨在给予消费者系统、客观的车辆信息,促进企业按照更高的安全标准开发和生产,从而有效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伤害及损失。C-NCAP要求对一种车型进行车辆速度50km/h与刚性固定壁障100%重叠率的正面碰撞、车辆速度56km/h对可变形壁障40%重叠率的正面偏置碰撞、可变形移动壁障速度50km/h与车辆的侧面碰撞等三种碰撞试验,根据试验数据计算各项试验得分和总分,由总分多少确定星级。评分规则非常细致严格,最高得分为51分,星级最低为1星级,最高为5+。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国外NCAP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汽车标准法规、道路交通实际情况和车型特征,并进行广泛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实际试验确定了C-NCAP的试验和评分规则。与我国现有汽车正面和侧面碰撞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相比,不仅增加了偏置正面碰撞试验,还在两种正面碰撞试验中在第二排座椅增加假人放置,以及更为细致严格的测试项目,技术要求也非常全面。C-NCAP对试验假人及传感器的标定、测试设备、试验环境条件、试验车辆状态调整和试验过程控制的规定都要比国家标准更为严谨和苛刻,与国际水平一致。今后,C-NCAP还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进行完善。

      汽车企业普遍对C-NCAP的推出表示重视,认为对提高汽车安全性很有意义,也符合中国实际,肯定会成为企业产品开发的重要依据。C-NCAP在筹备过程中就已受到国外的关注,一些国外公司已经开始对应C-NCAP进行深入研究和试验,国外NCAP机构也对C-NCAP结合中国情况的试验和评分规程给予肯定。

      NCAP是最早在美国开展并已经在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运行多年的新车评价规程,一般由政府或具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按照比国家法规更严格的方法对在市场上销售的车型进行碰撞安全性能测试、评分和划分星级,向社会公开评价结果。由于这样的测试公开、严格、客观,为消费者所关心,也成为汽车企业产品开发的重要规范,对提高汽车安全性能作用显著。近年,更多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等)开始重视和建立本国的NCAP。严格的试验条件是保证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的重要前提,国外NCAP试验室普遍都具备高水平的测试设备和专业能力。但是,各国NCAP在组织实施方式、试验规程和评分方法上都有明显不同,这与各国在法规体系、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和车辆状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密切相关。显然,盲目照搬国外做法来建立中国的NCAP是缺乏科学分析基础和不切实际的。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具有独立性的综合性汽车科研机构,是政府授权组织制订中国汽车标准法规和参与国际协调的核心技术机构,在国内外汽车业界有很高的知名度。汽研中心自1999年开始,累计已进行过多达1200多车次的实车碰撞试验,其中2006年上半年就近200车次。在进行过的试验中,正面(包括偏置方式)碰撞试验最多,达900多车次,侧面碰撞试验92车次,后碰试验65次,撞柱等其它类型碰撞试验110车次,在国内公认具有最为全面的汽车碰撞试验专业经验和技术,试验能力和条件在国际上也获得同行认可。

      C-NCAP对中国的消费者的确是一件幸事,更是推动我国汽车技术发展的一项创新。可以预见,今后每次C-NCAP的结果发布都将是对企业与产品的衡量和考验,成为促进企业提高产品安全性能的动力。C-NCAP的正式推出,也将使社会对汽车安全的关注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汽车评价的权威标志。

如何做汽车行业分析?特别是竞争结构方面的

      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可为汽车产业中的众多课题(例如产业损害调查、贸易保护等)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入世以后,我国的汽车生产企业要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与国外跨国公司竞争,如何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是摆在生产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面前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建立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国际竞争力比较,揭示中国汽车产业的优势所在和存在的差距,系统分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全面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前提界定及研究方法概述 1.前提界定 (1)研究(评价)主体的界定 本次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评价)的主体是国内生产制造汽车整车的企业(包括合资企业)。 (2)时间跨度的界定 定量指标选用2001—2002年数据;定性指标是基于2001年后对汽车产业现状的专家评分。 (3)评价参照对象的选择 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 (4)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概念的界定 根据汽车产业的行业特点和本文的研究目的,结合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对汽车产业竞争力作如下界定: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内外汽车市场上以较低的生产(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 2.研究方法概述 第一,通过现有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从而最终确定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第三,在搜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和单项指标评价方法(对标方法)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提出了一种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即通过现有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如波特模型、金碚的“原因一结果”模型)和评价指标,结合汽车产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初步构建起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通过指标重要性筛选模型对初选指标进行重要性筛选。这种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以使指标在形成过程中较为合理,有较强的说服力。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见图1。 图1 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流程图 1.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本文从四大方面构建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即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初步选择了由26个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1)环境竞争力 环境竞争力由6个指标构成,即政策与法律法规体系、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国内市场需求潜力、生产要素供给水平、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和购买及使用环境。 (2)显示竞争力 显示竞争力由7个指标构成,即国际市场占有率、国内市场占有率、CMS指标、RCA指标、汽车年产量、贸易竞争指数和出口产品质量指数。 (3)企业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由10个指标构成,即劳动生产率、规模经济水平、生产制造能力、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营销水平、成本水平、生产一致性和投资水平。 (4)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由3个指标构成,即产品质量水平、价格水平和产品品牌价值。 2.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筛选 (1)重要性筛选模型 重要性筛选是指保留那些重要的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重要性筛选一般利用德尔菲法对初步选出的指标体系进行匿名评议。例如,设指标体系中某层次有M个指标,请户位专家评议。对评议意见可做两个方面的统计分析: 集中程度:用E%i表示 (1) E%i:第i个指标专家意见的集中程度; Ej:指标i第j级重要程度的量值,一般将重要程度分为5级,即j=1,2,3,4,5,分别代表极其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 nij:第i个指标评为第j级重要程度的专家人数; E%i的大小确定了指标重要程度的大小,反映了P个专家的评价期望值。 离散程度:用标准差δ表示 (2) δi表示专家对第i个指标重要程度评价的分散程度,分散程度的临界值可根据专家问卷的样本数及实际情况确定,δi大于临界值时,则需进行下一轮咨询。 该模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专家意见选择重要性指标,避免指标构建过程中的主观性。 (2)重要性筛选结果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设计专家问卷,发放26份,收回23份,回收率为88.5%。根据公式(1)、(2)计算出专家对各指标判断的集中度和离散程度。根据统计结果,以集中度2.0为临界值,即保留集中度≤2.0的指标,剔除集中度>2.0的指标。经计算,个别指标的离散程度有些偏大,但由于此次问卷调查的样本个数较少,因此这一结果可以接受,无须再进行第二轮的问卷调查。 通过和专家面谈的方式,分别进行了完整性检验(指标体系是否已全面地反映了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和正确性检验(指标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一个由14个指标组成的三层评价指标体系。 3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图2为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竞争力部分,只保留了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内市场占有率两项指标,其余5项指标专家评分的集中度不高,因此被剔除。这一筛选结果较为合理,充分说明了市场占有率是国际竞争力最直接的评价指标,符合国内外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普遍认知。 三、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单项指标评价 本文分别采用指数综合评价方法、对标法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评价,其中使用AHP法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 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在5个国家中排名且差距明显。综合指数是美国的41.7%,日本的42.4%,德国的47.3%,韩国的61.6%。具体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14个评价指标中,我国汽车产业有12个指标排名最后一位,只有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二位,国内市场需求规模则高于韩国名列第四位。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汽车产业不仅综合竞争力远远落后于美、日、德、韩等四国,在具体层面上也有较大的差距。 四、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的相关性检验 本文应用SPSS10.0软件对以下两方面做了Person双侧相关性分析: 第一,对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的评价指数与综合竞争力的评价指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第二,对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成本水平、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得出: 第一,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62和0.931;环境竞争力、显示竞争力与汽车产业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相关系数分别为0.772和0.705 从中可知,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对汽车产业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而环境竞争力和显示竞争力相对次之。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弱于美、日、德、韩等四国,且差距很大,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应从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两方面入手,它们是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与企业竞争力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上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28、0.978、0.982、0.944;而全员劳动生产率、经济规模水平、成本水平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性相对较弱。 从中可以说明R&D水平、自主开发能力、新产品推出能力、质量保障能力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最大,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竞争力首先应从上述四方面入手。 五、中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对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单项指标的对标分析,主要是从整体上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的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我国汽车产业不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不同的单项指标上,都与美、德、日、韩四国存在较大差距。但是由于汽车产品的种类复杂,所含车型众多,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状况、市场需求状况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即使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水平较低,却并不意味着所有产品的竞争力都处在很差的层面上,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可能会有较大的不同。有必要对我国汽车产品进行分车型的竞争力分析,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具体、科学地分析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对我国汽车产品分车型竞争力评价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为采用专家问卷方法,请专家对我国汽车产品不同车型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打分(10分制,发放专家调查问卷25份,收回19份),同时结合企业调研,分析各种车型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第二种方法是,由于价格是影响产品竞争力的首要因素,重点从价格方面对我国汽车产品在中国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车型的竞争力。分析结果: 1.轿车 轿车(排气量≤1.5L)。专家评分:5.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已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在国内市场上,国产车的价格仍会低于进口车价格30%-40%,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同时该类车型不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因此不会形成大量进口的局面,加上我国在该类车型上的市场需求很大,且有售后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说中国排气量小于1.5L的经济型轿车在国内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轿车(1.5L<排气量≤2.5l)。专家评分:3.92。具体分析:目前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2005年失去配额保护后,即使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其在中国市场上的售价与国产车也能墓本相当,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并无价格优势。同时由于该类车型也是国外汽车发达国家的主要生产车型,所以有可能出现大量进口中国的局面,这必将加大竞争已很激烈的该类车型的市场竞争,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进口车的心理,可以说中国汽车市场上排气量在1.5-2.5l的中档轿车的国际竞争力不容乐观。 轿车(排气量>2.5L)。专家评分:2.25。具体分析:中国该类车型产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即使失去配额保护后,进口车加上25%的关税和运保费等其他费用,国产车的价格仍高于进口车,中国该类车型在国内市场上仍不具有价格优势,同时附加上该类车型消费群体追求原装进口的心理,可以说中国该类车型的国际竞争力很差。 2.客车 专家评分:大型客车为4.86;中型客车为4.83;轻型客车为4.69。具体分析:我国生产的客车基本属于中低档产品,由于客车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中国有劳动成本优势,因此具有价格竞争优势。而进口客车大多属于高档型,虽然技术先进,但价位太高,同时高档客车的用户群相对狭窄,加之运营成本过高,从总体上说,国产客车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竞争力。结论:竞争力较强。 3.载货汽车 专家评分:轻型货车为5.11:中型货车为5.39;重型货车为5.08。具体分析为:国产轻型货车、中重型货车主要是低端产品,面向农村及中小城市市场,虽然在质量和性能上与国外同类产品差距比较大,但是具有很大的成本及价格优势,适合目前的国情和消费水平,可以说在中国国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客户对货车舒适性方面要求的提高,进口车可能在该方面占有优势。结论:竞争力较强。 六、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现状分析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很弱,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德国和韩国等汽车产业强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 1.未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发展之路,即在高关税保护下,通过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采取CKD的生产方式发展汽车产业的模式。但是我国汽车产业未能形成吸收、消化、最终开发出自己产品的发展模式,而是走进了引进一生产一再引进一再生产的怪圈。这一模式尽管使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大国,但却未能形成自主开发能力。 2.汽车企业超额利润所带来的弊端 我国的汽车产业一直处于高关税保护和多种非关税保护之下,过度保护虽然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起过一些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主要是高关税使国内汽车厂商在价格上与国外汽车厂商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使企业产生超额利润。2002年,·我国主要轿车企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7%,远远高于国外5%的水平。虽然在2004年这种现象有所改变,但是,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刺激了各地不顾条件盲目投资建厂,使得一些规模很小的企业得以生存,造成了我国大部分汽车厂商都未达到经济规模,产业的生产集中度低以及我国汽车产业散、乱、差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变;另一方面,过度保护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使企业缺乏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太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技术进步、产品开发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的主要原因,导致汽车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3.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发展水平落后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谁能介绍关于天然气汽车的知识?

        石油短缺和生态恶化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能源的短缺将直接影响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环境污染则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天然气是当今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煤炭、石油并列为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据研究资料显示,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按汽车现在消耗的速度,还能支撑40-70年。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预计可以开采200年。从这个意义上讲,天然气汽车是21世纪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天然气汽车的发展现状   近二十多年来,世界天然气需求持续稳定增长,平均增长率保持在2%,专家预计2020年其在世界能源组成中的比重将会增加到30%。21世纪天然气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21世纪将是一个天然气世纪。   天然气是一种洁净的能源,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的主要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产生的温室气体只有煤炭的1/2,是石油的2/3。天然气汽车则是以天然气作为燃料的汽车,按照天然气的化学成分和形态,可分为压缩天然气(CNG)汽车、液化天然气(LNG)汽车和液化石油气(LPG)汽车3种。近年来,天然气汽车在全球发展很快,在应用与运营方面比较成功。天然气汽车是一种理想的低污染车,与汽油汽车相比,它的尾气排放中CO下降约90%,HC下降约50%,NOx下降约30%,S02下降约70%,CO2下降约23%,微粒排放可降低约40%,铅化物可降低100%。可见天然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远远小于石油和煤炭,是一种优良的汽车发动机绿色代用燃料。天然气汽车的使用成本较低,比燃油汽车节约燃料费约50%。与电动汽车相比,天然气汽车的续驶里程长。有关专家认为天然气汽车是目前最具有推广价值的低污染汽车,尤其适合于城市公共交通和出租汽车使用。目前,它已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   根据最新资料显示,全世界约有四百万辆天然气汽车,其中中国约有九万七千多辆天然气汽车。目前,世界上有六七十个国家在进行压缩天然气的研发和使用,全世界约有三百六十七万多辆汽车使用压缩天然气作为动力。中国使用压缩天然气的汽车约有九万辆,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等西部地区。其中,四川省使用压缩天然气的汽车最多,达到四万八千辆,加气站也有一百八十多个。上海有四百余辆CNG公交大客车投入使用。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其他城市供气系统和全国范围内的加气站网络建设的完善,天然气汽车必将得到大力推广,天然气企业和天然气汽车行业的市场空间极为广阔。   二、天然气汽车存在的问题   用天然气作为汽车动力有很多优势,如污染少,燃料经济性好、价格低等。但由于它与汽柴油在燃烧特性和储存方面有所不同,因而在天然气车的开发和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   动力性较低。燃用天然气与汽油相比,混合气的热值低(天然气/空气混合气热值为3.36MJ/m3,汽油/空气混合气热值为3.82MJ/m3),进气(空气)量少,分子变更系数少,动力性约下降20%。   供气体系建设有难度。天然气汽车在国内大城市推广应用,必须建立相应的加气站及为加气站输送天然气的管道,这涉及到城市建设规划、经费投入和环境安全等诸多因素。而且建加气站的费用相当高,需500-1000万元人民币,甚至更多。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些地区发展天然气汽车的瓶颈。   贮气瓶占用空间较大,携带不便。1m3常压天然气装入20MPa的贮气瓶中,约占5L容量。而与之等热量的汽油(0.81kg)只占1.1L容积,CNG所占容积等于汽油的4.5倍(容积系数等于4.47)。要保证相同的续驶里程,天然气汽车贮气瓶的体积比汽车油箱就要大许多,相对降低了车辆的承载能力。贮气瓶在压力下的携带,技术上不是难题,但毕竟不如汽油和柴油方便。而且气瓶贮气量直接关系到行驶的里程。   汽车用户的初始投资较大。天然气汽车的一些部件如贮气瓶、安全阀等,要求严格,成本较高。尚未形成规模效益,使得它们的造价下降受限。对于目前采用的两用燃料车,则要在原车上另加一套价值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的天然气供气系统。   三、发展我国天然气汽车的对策   1.加快天然气发动机关键技术的研究   电子控制技术。应用先进的电控技术对天然气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点火定时等进行精确控制,是实现天然气汽车发动机高效率、低污染燃烧的关键之一。电控系统主要包括电控单元、传感器和执行机构等。   空燃比控制技术。为协调发动机排放(NO/HC)、气耗率和可靠性(排温),空燃比在整个万有特性图上的快速与精细控制是关键。   优化燃烧技术。发动机燃烧技术和高能点火技术及其协调优化是实现最佳性能的必要条件。   先进的后处理技术。由于欧Ⅲ排放法规不仅要求限制天然气发动机的非甲烷碳氢(NMHC)而且要求控制总碳氢排放(THC),先进的氧化型后处理技术就成为关键技术之一。   2.改善供气能力,加快加气站基础设施的建设   利用“西气东输”和进口天然气的管网建设在沿线和周边城市改善供气能力,为大力发展天然气汽车提供必要条件。影响天然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加气站的建设。发展天然气必须有大量适用的加气站网点作保障。天然气汽车的发展要有计划有步骤的作好发展规划,逐步实施。各大城市,特别是有条件建设的城市应将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建设列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并尽早投入经费建立天然气的供气系统。   3.贮气瓶的研制   研制储存量大、耐高压、轻质的车载复合气瓶已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重要关键技术。这方面国外已经成功地研制并生产了压力大于25MPa的复合材料气瓶,且其P/V(质量/容积)仅为0.6。我国应尽快开展这方面的研制工作。   4.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的经济政策是影响燃气汽车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许多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保护环境,在价格,税收,投资,补贴等方面制定优惠措施,积极鼓励燃气汽车的发展。我国政府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发挥引导、支撑和排障的作用,如在法律方面予以保障,在燃气汽车生产、改装、零部件生产、加气站建设、燃气汽车购买和使用等环节给予税收、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例如上海市政府对新增天然气公交车进行补贴,政府投资进行加气站建设,由委托企业经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燃油税改革,实行税改后,燃油价格将上升,对燃气汽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材料技术以及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天然气燃料的优势将会大力被开发和利用。从长远来看,天然气将会成为最有前途的车用“低污染燃料”。发展天然气汽车对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Li20230712@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Li20230712@gmail.com